[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價值觀,這些浮動的曲線造就了現在台南老巷弄裡時光重疊的美感。

一棟老房子經過時代變遷,在城市的脈絡之中,累積出新的紋理,那真是可親可愛!

 我想,當我們的父母年幼之時,大概也不會太覺得磨石子地有多美,而我們能夠當爺爺奶奶的時候,那時候的年輕人大概也會重新愛上鐵捲門吧! ]

我是不盡責的志工,忙的都沒時間去做工,好不容易在春天的最後,我終於有機會跟古都的人一起去散步,起點是一棟屋頂長滿野草和(貌似)姑婆芋的建築物。我非常喜歡那種苔痕上階綠的感覺,尤其是春雨正在耍小家子氣,要下不下的時候,那種綠色顯得非常肯定。他們說這棟建築物的前面以前是大家交換豆子的地方,叫做 豆仔場。未來會建築物功能的規畫中也包含作為舊料和資源的交換的空間,工場,以及圖書館。非常可愛。不但在故事的語彙上有所延續,那個地方的確有讓人想要一群在裏頭工作,不畏風雨的感覺。如果圖書館在接近屋頂的地方,那還真的就是草色入簾青了。

 

漫步的範圍在鎮北坊一帶。有人願意為台南這樣有組織地做這些事情,我真的覺得非常好。我說,除了認識台南的老巷弄之外,還更積極的讓這些老東西的生命轉換方式延續下去。台灣的做事方式總是很令人費解。把真的森林砍掉,蓋個森林公園,把真的眷村全都拆了,蓋很醜的國宅還有眷村博物館。

 

台南是很奇妙的地方,跟鄉土劇比起來,說不定更像魔幻寫實小說。真實的事件和生活仍然不停地在發生,某種跳脫現在時光的,被神話力量驅動的事件,也不時進來踩兩腳。在機車騎士的手臂上停著一隻老鷹在安全島看到馬在吃草在這面牆上,看見兩百年前那棟房子的痕跡在五十七年前的老木窗面前,透過玻璃,看到對面的3C商店

 

時間在這個城市徘徊。以一種不是線性的方式堆疊著。

 

老房子老街道很可愛,大家都拿著相機拍呀拍的,就算從小走到大,我還是很流連這些小巷弄裡凝結的時光。乍看凝結。

 

在北華街一家開興趣的(我猜….)租書店前,雨後,下午的太陽出來了,小書店太有風情,大家都興奮的喧嘩,ucc白色的冷凍櫃褪成了黃色,書架的層板被書壓彎了,中間凹下去,沒有一本書沒有書套,但也沒有一本書是新的,天花板上的燈泡,小書桌後面的瘦老闆,相機的聲音此起彼落,直到老闆娘的問句中斷我們所有人,

你們在拍甚麼?”

我們沒有做壞事,可是個個放下手上的相機。

不要拍了,我們也不知道你們是誰,來做甚麼,我們要生活,也不喜歡被嚇到,也會擔心你們拍了要拿去怎樣阿。

是阿,沒有錯,我們覺得可愛的,復古的,其實還是人家正在進行的生活。我們到底是用甚麼心態來看待人家的勞動。

 

照片是很主觀的東西,任人可以把不喜歡的現實從畫面中裁去。所以攝影者可以只拍自己喜歡的古樸小角落,或是現在生活和古老建築的融合,反正都是自己覺得喜歡的,然後把這個現實的一角放大到整個螢幕。

我沒有任何一個時刻比老闆娘說話的時候更覺得自己用可愛,懷舊,詩意等等看待這些事情,是一種太過輕浮的眼光。這整個城市都是一個美好的博物館,看天際線的變化,可以看到歲月反覆踟躕的腳步。但是是一個有住人的博物館。

 

所以,在懷舊之外,是不是還有一些甚麼?

 

直到現在,這件事情還是讓我對於觀看尺度的調整有所考量和保留,不確定怎樣才是個適當的距離。

 

說到距離,彷彿距離的確真的讓我們學會認清某個物件的美感。尤其是時間上的距離,說要復古,懷舊,總不會懷個兩三年前,少說也是個二十年。兩三年那個叫做過時。這件事情很奇妙。當我們滿心著迷於沒有建築師,設計師的時代,大從建築物本身,小到怎麼連個空心磚都那麼美而獨特(不然就是長的一樣的都已經倒光了,看的到的都是惟一….),或門或聯,處處風情。彷彿後來鋁門窗,鋼門,塑膠,所謂量產的時代,只求實用,毫無美感可言。

 

雖然我心裡也覺得不美,但我不知道這是誰在控制我,哈哈。想當初現代主義,民主主義興起的時候,實用普及,讓大家都可以用,不就是被認為美的主要關鍵嗎? 怎麼現在好像變成能夠量產的,大家都有的,求實用的,就是不美的了。這些要件與美感真的是衝突的嗎?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價值觀,這些浮動的曲線造就了現在台南老巷弄裡時光重疊的美感。一個老東西放在博物館裡,充其量就只是老祖宗櫃子裡東西,珍貴美麗卻少了甚麼鮮活的生命。一棟老房子經過時代變遷,在城市的脈絡之中,累積出新的紋理,那真是可親可愛! 我想,當我們的父母年幼之時,大概也不會太覺得磨石子地有多美,而我們能夠當爺爺奶奶的時候,那時候的年輕人大概也會重新愛上鐵捲門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pril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