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之後又重翻了惘然記裡的色。戒,人物間的感情在我看來已經有很大的歧異了。這裡說的都是電影。看完電影之後,我全身抖的厲害,都不知道是因為威秀的冷氣太強,還是因為故事太悲傷。

王佳芝在槍決前閃過的那個畫面,大家吆喝他上樓,參與這個計畫,當大家都表態了,鄺裕民看著她,她伸出手「我要與大家一起」。可憐王佳芝,誰跟妳一起了呢?他們自始至終都是那個嶺大話劇社。獨撐大局的當家花旦,行動力有餘,能力讓人質疑的領袖,以及剩下那幾個玩票玩到終於當上陪葬品也不讓人覺得可憐的角兒。

湯唯除了長的像從哈德門香菸的畫報上走下來,活生生的古典漂亮之外,角色詮釋也讓人欣賞,尤其是在香港第一次跟先生碰過面之後,回到麥太太的假宅邸,還有戲散人未醒的風韻,延續王佳芝在先前愛國戲散場後的表現。

有點不解的是,王佳芝回到上海唸書後,說起對於香港那段過去,感覺沒什麼正面評價,那為什麼還是接下了麥太太這角色呢?連小說裡都說的是,義不容辭?難道真只因為她喜歡戲,喜歡看電影嗎?還是對上了先生,她終於有了有人欣賞的舞台,也不再是獨腳戲。

麥太太在日本酒館裡,唱歌給先生聽的那段,我很喜歡。並不是如他歌詞裡描述的患難真情之類,而是某種天涯淪落之時,在意想不到的眼神之中,忽然看到了彷彿自己長久以來一直在找尋又早已放棄的東西,外加上一種共犯情誼。讓我覺得,他們兩個應該要在一起。題外話說,以前我就懷疑有所謂患難真情這種事情,困境,患難中的感情何以就是真實的?如果是施與受的關係,施者有沒有自我滿足的成分?戰爭的各種狀況製造了一個華麗又滄桑的大舞台,在這舞台上交會的愛情,說不定也只是暫時可以互相溫暖的軀體罷了。同樣份量的情感契機若是在太平之日,是否轉眼就淹沒在觥籌交錯之間。牽扯到人命,牽扯到無上的權力,什麼都顯的渺小,但是又偉大了一些。

王佳芝沒有得到任何一個同伴的支援,沒有人在那些她期待的時候從易先生的腦門後頭一槍殺了他。但她最後或許得到了愛情的想像。告知先生快逃之後,即使面對槍決,她看起來恍惚但是安靜。鄺裕民槍決前的堅定眼神,是在堅定什麼?始終無法保護王佳芝,不讓她受傷,最後好歹一起死了,沒有愧疚嗎?王力宏的臉,實在是長得很像國小課本插圖中的革命青年,尤其愛國劇中的扮像。先生的演技自然不在話下,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麥太太在戲裡都說的完全了,劇末,我想,即使說了「那不是我的戒指」,也不代表事情對他而言就結束得這麼乾脆,畢竟,回到自己家中,坐在麥太太的床沿,那還是易先生的眼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配樂很好聽。王佳芝每件衣服都很漂亮。總評,好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pril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